产品展示
看过来!A 股 1 元股中的非 ST 央国企,数量仅 13 家
2025-08-06
这家招商局旗下的东北核心港口,一季度稳稳赚了2.04亿,可股价却死死卡在1.53元动弹不得——比账上每股净资产还低了20%!
有股民忍不住吐槽:“这价格,连废钢都买不到几吨吧? ”
但真正让人睡不着觉的,是屏幕上跳动的另一组数字:整个A股里,股价跌破2元的“1元股”只剩42家。
再扒开细看——剔除亏损的、ST戴帽的,真正能赚钱的非ST公司,竟然只剩5家!
而其中背靠国资委大树、顶着央企国企名号的,满打满算也就13家。 这哪是股票? 简直是濒危物种。
1元央国企,到底是“黄金坑”还是“价值陷阱”?
盯着重庆钢铁1.54元的股价,老张在键盘上敲下一行字:“市净率0.51倍? 钢厂废铁卖废品站都比这值钱! ”
作为西南唯一大型钢企,中国宝武旗下的重钢,账上净资产每股超过3元,股价却常年趴在地板上。
同样憋屈的还有山东钢铁——1.53元的股价,装备技术号称“国内领先”,可市场愣是当破铜烂铁定价。
但另一边,酒钢宏兴的投资者王姐却悄悄加仓。 她的逻辑很硬核:西北不锈钢龙头,资源自给率超80%,成本碾压同行。
1.72元的股价,股息率却跑赢银行理财。 “股价越跌,分红收益率越高,国资委能坐视不管?
”她在评论区甩出一张截图:甘肃国资委要求省属国企“维护股价合理稳定”的红头文件。
分歧背后藏着残酷现实:同样是1元股,央企和地方国企的命数天差地别。
去年至今,29家民企因股价跌破1元被扫地出门,而国资控股的1元股,至今零退市!
政策“铁拳”正在改写游戏规则
“连续三年破净? 限你们三个月拿出市值回升方案! ”
国资委新规砸向央企高管。 市值管理KPI直接挂钩乌纱帽:分红比例不得低于50%,ROE、股息率成了考核硬指标。
更狠的是,破净央企被要求制定“复活计划”——要么资产注入,要么业务整合,否则负责人卷铺盖走人。
金隅集团的股东最先尝到甜头。这家北京国资委控股的全球水泥老三,股价长期横在1.6元,但2024年硬是掏出真金白银分红,股息率冲上3.01%。
水泥寒冬里,这数字让险资眼睛放光——中国人寿二季度大举增持,机构席位上净买入过亿。
用基金经理李岩的话说:“破净+高股息,就是给险资量身定制的安全垫。 ”
石化油服的沙特大单更揭开另一条生路。作为中石化亲儿子,它最近斩获中东油田服务大单,国际化订单撑起业绩半边天。
1.98元的股价背后,是母公司源源不断的输血。 央企的“大树底下好乘凉”,在退市潮中成了护身符。
散户的生死选择题:抄底还是踩雷?
亚泰集团的股吧里,多空双方吵翻了天。 有人翻出旧账:水泥、医药、地产、金融、煤炭什么都搞,结果主业稀碎,股价跌到1.78元。
反对派立刻甩出吉林国资委会议纪要:“推动省属企业聚焦主责主业”——这不明摆着要动手术刀?
真正让老手们警惕的,是那些游资刀口舔血的把戏。 ST吉艾去年暴跌至0.57元,游资却疯狂拉出“20cm涨停”,吸引散户跟风。
退市整理期连续跌停,最后血本无归。 上交所早就警告:严打“炒差炒概念”,退市新规下该退的一个不留。
三条避坑指南正在圈内疯传:远离连续季度亏损的企业(比如某些地产关联公司);警惕市值小于20亿的迷你盘(流动性枯竭随时闪崩);
只选主业清晰的区域龙头(像吉视传媒垄断吉林广电传输,1.93元股价年赚3亿)。
用私募老赵的话说:“没垄断地位、没现金流、没亲爹兜底的三无产品,白送也别碰!”
申华控股的宝马4S店里,销售顾问小陈指着展车苦笑:“一辆宝马3系卖30万,公司市值才36亿? ”
作为宝马在华最早最大的经销商,辽宁国资委旗下资产被压到1.89元。 但财报显示:豪车维修保养毛利率超40%,现金流稳如老狗。
当隔壁ST股退市警报响彻交易所,这种闷声发财的生意,突然成了资金眼里的香饽饽。
北辰实业的股东老李最近很淡定。 北京国资委控股的这家会展巨头,手握国家会议中心奥运场馆,股价跌到1.76元他照常加仓。
“北京国际车展一天租金千万,这种资产会退市?”他晒出持仓截图:成本1.5元,股息率4.2%,“股价越跌,我收租越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