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展示
装甲不如车,火力输BMP2!86式凭啥打脸成主力?
2025-07-26
装甲不如车,火力输BMP2!86式凭啥打脸成主力?
前言:
86式步兵战车的研发背景与苏联BMP-1步兵战车有着密不可分的技术渊源,这款战车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作为我军正式列装的第一代履带式步兵战斗车辆,86式在批量交付部队服役时,其整体技战术指标已经明显落后于当时国际同类装备的主流水平。
在实战环境下,该型号战车暴露出严重的战场生存能力不足问题,部队装备的战场损耗率长期居高不下,但受制于特殊历史时期的客观条件限制,解放军仍不得不坚持使用这一装备。
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遭遇的困境与挑战,折射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国防工业发展现状。
一:BMP-1步兵战车的技术特征与影响
在现代陆战体系中,步兵战车作为主战坦克的关键协同装备,其战略价值不容忽视。这种兼具运输与作战功能的装甲车辆不仅能够运送机械化步兵伴随坦克快速突击,更在综合性能上全面超越了传统的装甲运输车,包括战场机动能力、防护水平以及武器系统配置等多个维度。
二十世纪中叶,德国与苏联这两个军事强国几乎同时展开了新型轻型装甲战斗车辆的研制工作。德国军工部门推出的"黄鼠狼"I型步兵战车采用了极具前瞻性的布局设计:将动力单元与驾驶舱前置,战斗舱室居中布置,而宽敞的载员舱则设置在车体后部,并创新性地配备了向外开启的尾部舱门。这种精心设计的布局方案,其核心考量在于最大限度保障步兵乘员在战场环境下安全快速地进出载员舱。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基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条件作出了不同的设计选择。考虑到东欧平原遍布的湿地和河流水系,苏联军工设计师必须确保BTR系列轮式装甲车具备两栖作战能力。为此,他们将动力系统后置,而在车体侧面和顶部开设乘员出入口。这种布局虽然保证了车辆的浮渡性能,却带来了严峻的战场生存问题——实战数据表明,从侧面和顶部出入口进出车辆的士兵伤亡率要显著高于使用尾部舱门的战车。
1967年问世的BMP-1履带式步兵战车标志着苏联设计理念的重大转变。虽然这款战车在外形布局上与德国的"黄鼠狼"I惊人地相似,都采用了尾部舱门设计,但两者内在的设计哲学却大相径庭。德国工程师始终坚持"以乘员为本"的设计准则,"黄鼠狼"I拥有长达6.79米的车身和3.24米的宽度,炮塔顶部高度接近3米,为步兵乘员提供了相对宽敞舒适的乘坐空间。
反观苏联的BMP-1,其设计团队近乎偏执地追求低矮的外形轮廓。这款全长6.74米、宽度仅2.94米的战车,炮塔顶部加装探照灯后的高度也不过2.15米。在如此局促的空间内,设计师不仅需要容纳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还不得不将燃油箱分散安装在座椅靠背、底座甚至尾舱门等非常规位置。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燃油系统布置方案,使得战车一旦中弹就极可能引燃多个位置的油箱,对密闭载员舱内的乘员造成毁灭性的二次伤害。
在激烈的作战环境中,我们经常能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大量苏军士兵宁可冒着被子弹击中的风险坐在车顶,也不愿意进入BMP-1步兵战车的乘员舱。这种看似反常的选择背后,实际上隐藏着该型战车在设计上的诸多致命缺陷。
首先从车体结构来看,BMP-1为了确保在水域环境中的机动性能,不得不采用了特殊的前部造型设计。其车头呈现出明显的大角度下倾,而上部则极为平缓,这种设计直接导致了两个严重问题:车头内部空间利用率极低,同时驾驶员的可视范围受到极大限制。
在防护性能方面,BMP-1的表现更是令人担忧。整车使用的装甲钢板厚度仅有7至20毫米不等,特别是前上装甲部位,其防御能力甚至不如一把AK-47突击步枪发射的穿甲弹。如此薄弱的防护迫使设计师在车体上焊接了大量加强筋,试图通过这种权宜之计来提升结构强度。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严寒的冬季战场上,为了应对深雪地形的机动问题,操作人员不得不拆除战车两侧的防护裙板。这些在正常情况下能抵御12.7毫米曳光弹的防护装置一旦被拆除,整车的防御能力几乎降为零。
反观西德的"黄鼠狼"1型步兵战车,其防护能力则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水平。该车装甲厚度达到15至40毫米,正面装甲可以有效防御20毫米脱壳穿甲弹或23毫米曳光弹的攻击。即便是侧面和后部装甲,也能抵挡14.5毫米机枪曳光弹和12.7毫米穿甲弹的打击,这使得苏军装甲车辆配备的常规武器很难对其造成实质性威胁。
在安全系统方面,两者的差距更为明显。"黄鼠狼"1装备了高效可靠的灭火抑爆装置,而BMP-1的同类系统几乎完全失效。实战中BMP-1一旦被击中,极易发生二次爆炸,往往造成车内步兵严重伤亡。
火力系统方面,BMP-1配备的2A28型73毫米低压滑膛炮也存在诸多问题。虽然理论射速可达每分钟8发,但由于装填时必须将炮管调整到3°至30''的特定仰角,实战中射速骤降至每分钟仅3发。该火炮在800米距离上对3米高的M60坦克的命中率不足50%,1300米时更是低于30%。在夜间作战条件下,其命中率更是低至可怜的10%。
BMP-1步兵战车设计上还集成了名为"萨格"的线导反坦克导弹系统,这套武器系统实现了对中远程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其作战半径覆盖500米至3000米的有效打击范围,完美填补了主炮在中距离火力覆盖上的空白。
令人遗憾的是,这款步兵战车的炮塔采用了极不合理的单人手操式半锥体结构设计,炮长不仅要同时负责操控73mm滑膛炮和同轴机枪的射击操作,还要兼顾战场态势的全方位观察。更糟糕的是在使用反坦克导弹时,炮手必须全程保持对导弹的操控,并且在装填弹药时不得不将上半身完全暴露在炮塔外,这种设计给乘员带来了难以承受的操作负担。
在应对空中威胁时,车组成员被迫采用极端危险的战术动作——必须完全离开战车才能使用单兵防空导弹进行防御作战。由于设计师过分强调机动性能与火力输出而完全忽视了装甲防护,导致本就狭小的车内空间不仅要容纳40发主炮弹药,还要存放4枚反坦克导弹,这种危险的弹药布局使得车辆即便遭受12.7mm机枪射击都可能引发灾难性的二次爆炸。
这些致命的设计缺陷使得BMP-1在阿富汗战场上的作战效能大打折扣。在欧洲战区,它只能扮演主战坦克的辅助角色,若要独立执行作战任务,完全依赖乘员以近乎自杀式的勇气来弥补装备性能的不足,一旦攻击失利就会立即陷入被动挨打的绝境。
作为同时期研发的德制"黄鼠狼"1型步兵战车,其装备的Rh202型20mm自动炮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作战效能,该武器系统在1200米有效射程内能够轻松击穿苏制所有轻型装甲目标,精准的射击控制系统配合2000发的大容量弹药储备,使其成为清扫战场次要目标的理想武器,甚至还能有效执行低空防御任务,为主战坦克集团冲锋提供了可靠的侧翼保障。
正是基于这些实战经验教训,苏联在研制第二代BMP-2步兵战车时,果断放弃了73mm滑膛炮的设计,转而采用了性能更为优越的30mm自动炮系统。
二:BMP-1步兵战车实战表现分析
作为苏联机械化部队的标志性装备,BMP-1步兵战车不仅在本国军队中大规模列装,更成为冷战时期军火贸易的重要商品,其出口数量之多、分布范围之广堪称装甲车辆领域的典范,最终总产量突破了惊人的15000辆大关。
这款划时代的步兵战车首次接受战火洗礼是在1973年那场震惊世界的"赎罪日战争"中。战前埃及陆军紧急获得了230辆BMP-1,这些战车被优先配属给精锐的第4装甲师以及另外两个步兵师的摩托化步兵单位,每个战斗营都获得了35至40辆的编制。
战争爆发伊始,BMP-1就展现了卓越的两栖作战能力。在突破苏伊士运河防线的关键战役中,其出色的浮渡性能让埃及装甲部队能够快速建立桥头堡。特别是在运河北翼的坎塔拉战区,陷入盐碱沼泽的以色列M60A1主战坦克群,在BMP-1发射的"婴儿"反坦克导弹打击下损失惨重。
然而当战局转向对"巴列夫防线"的攻坚战时,缺乏系统训练的埃及车组暴露出了致命短板。他们错误地将BMP-1当作主战坦克使用,在开阔地带发起正面冲锋,结果遭到以色列守军M2HB重机枪的毁灭性打击。更糟糕的是,西奈半岛灼热的十月阳光令战车内部变成蒸笼,被迫开启的舱盖又为居高临下的以军提供了绝佳的杀伤机会,不少战车甚至被投掷的手榴弹直接摧毁。
纵观这场持续两周的激烈冲突,埃及军队始终未能充分发挥BMP-1的设计潜力。随着埃苏关系恶化,这批战车最终被作为外交礼物转赠他国。至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时,埃及陆军库存的150辆BMP-1已因缺乏原厂维护而基本丧失战斗力,参战的第3机步师不得不全面换装美制M113装甲车。
同期装备BMP-1的叙利亚军队在戈兰高地战场上也遭遇了严重挫折。苏联紧急援助的140辆战车在复杂山地地形中完全无法施展机动优势,其薄弱的装甲防护和火力不足的主武器面对以军精心构筑的防御工事显得力不从心。最终超过50辆战车损毁,其中半数竟是因机械故障被主动遗弃。
叙利亚军队装备的BMP-1步兵战车配备的UTD-20型柴油动力装置,在连续工作500个摩托小时后就必须进行全面检修,其整体耐用性远逊于同期欧美国家研发的同类产品。
由于这批战车交付时间较晚,叙利亚装甲兵未能接受系统培训,在实战中经常采取不规范的粗暴操作方式,错误地将这款步兵战车当作普通装甲运兵车使用,频繁冒着敌方密集火力向交战区域输送作战人员。
1982年黎巴嫩战争期间,叙利亚某侦察分队在南部山区作战时,曾创造性地运用BMP-1装备的2A28型73毫米主炮成功击穿了以军M60A1主战坦克的侧装甲,随后又使用车载反坦克导弹精确命中了一辆梅卡瓦MK1型坦克,同时还俘获了美军一架坠毁的F-4E战机飞行员。
利比亚在1969年革命后开始大规模引进苏制武器装备,1977年与埃及爆发的边境冲突中,双方都投入了BMP-1战车在广袤的沙漠地带展开机动对抗,但战况最终陷入胶着状态。
1979年至1987年的乍得-利比亚战争中,利比亚军队曾凭借装甲优势控制了北纬16度线以北的大片区域,但随着法国军事顾问团介入战局,战场态势开始发生逆转。
在法国空军侦察体系的支援下,装备轻型车辆的乍得突击部队成功伏击了利比亚南下的装甲纵队,运用现代化反装甲武器仅用120分钟就全歼了这支机械化部队,将战线推进至两国交界的法亚-拉若绿洲地区。
仅仅24小时之后,乍得军队再次施展相同的战术策略,成功围歼了利比亚另一个完整建制的装甲旅部队。
溃败中的利比亚士兵在混乱撤退时,竟有多支部队慌乱中闯入了己方先前布置的密集雷区,造成了严重的自伤自毁。
乘胜追击的乍得军队抓住这一战机,迅速推进并成功攻占了利比亚的重要军事据点瓦迪・杜姆镇。
此次战役统计数据显示,利比亚方面遭受了1296名士兵战死的重大损失,同时有120辆BMP-1型步兵战车及大量军事物资被乍得军队缴获。
2011年2月,在西方国家的暗中支持下,利比亚国内反对派势力发动了全面内战,军心涣散的政府军出现大规模叛逃现象。
位于班加西的卡提巴军火库内储存的大量BMP-1战车很快被反对派武装控制,但由于缺乏专业操作人员,这些现代化装备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无奈之下,反对派士兵只能将这些战车上的武器系统拆卸下来,改装到民用卡车底盘上使用。
更有些反对派武装分子将各种缴获的武器胡乱拼装在卸除武装的BMP-1车体上,形成各种奇特的"自制装甲车"。
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初期,政府军紧急调集了1400余辆BMP-1战车投入各大战场。
这些战车在德拉、哈马、巴尼亚斯以及阿勒颇等城市的巷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为政府军重要的机动火力平台。
叙利亚精锐的第4装甲师凭借T-72主战坦克和BMP-1战车的协同作战,成功镇压了多个城市的武装叛乱。
在城区作战中,政府军采取"火力覆盖"战术,只要发现建筑物内有射击迹象,立即用密集炮火将其彻底摧毁。
然而BMP-1战车薄弱的装甲防护在巷战中暴露出致命缺陷,反对派使用的各种轻型反装甲武器都能轻易将其击毁。
随着战局发展,叙利亚军队逐步用BMP-2型战车替换老旧型号,新型战车配备的2A42型30毫米机关炮具有75度大仰角优势。
这种新型机炮能在1000米有效射程内穿透50毫米厚的均质装甲钢板,对建筑物目标的打击效果尤为显著。
86式步兵战车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陆军装甲部队的主力输送装备仅有63式这一单一型号。
当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时,这款服役多年的装甲车在实战中显露出致命缺陷:其薄弱的装甲防护和贫弱的车载火力导致大量战损。
由于缺乏有效的步兵伴随支援,我军坦克部队在战场上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这些惨痛教训直接推动了中国步兵战车的研发进程。
1982年,作为过渡型号的85式装甲输送车开始研制,但受制于当时薄弱的技术基础,其仅装备12.7毫米机枪的火力配置远未达到现代步兵战车的标准。
历史性的转机出现在1978年,埃及向中国赠送了一辆苏制BMP-1步兵战车,次年我国正式启动代号为WZ501的仿制项目。
面对几乎空白的参考资料,我国科研团队耗时五个月对这辆战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性能测试和技术分析。
测试结果表明,BMP-1在总体布局、武器系统、防护能力和机动性能等关键指标上都远超国内同期装甲车辆。
装甲兵司令部随即下达紧急任务,要求相关军工单位立即展开仿制工作,采用逆向工程的方式在一年内完成两辆原型车的制造。
经过为期12个月的严格测试,这两辆仿制战车基本达到了原装BMP-1的技术水准。
次年又有两辆改进型样车交付部队,展开了为期36个月的使用评估和作战试验。
在严苛的测试环境中,试验车队累计完成1.1万公里野战行军和350摩托小时的持续运转考核,最终于1986年正式定型。
然而进入量产阶段后,部队在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虽然86式在性能上远超老式装甲车,但其整体设计已开始显露出时代局限性。
通过实战化演练,解放军首次深刻认识到机械化步兵作战的全新理念,意识到86式在技战术指标上与现代化战争需求存在明显落差。
在当时的作战装备配置中,解放军装甲输送车搭载的12.7毫米口径机枪存在明显的火力不足问题。这种机枪的有效穿甲能力相当有限,在100米射击距离时仅能击穿15毫米厚度的装甲钢板。
而作为对比,俄制BTR-80装甲输送车配备的KPV式14.5毫米重机枪则展现出显著优势。该武器系统在500米标准交战距离上,其穿甲威力达到32毫米均质钢板,完全压制了解放军的同类型装备。
这种火力差距导致了一个严峻的战术现实:在正常的战场交火距离范围内,解放军装甲输送车完全不具备对抗BTR-80装甲输送车的能力。双方装甲车辆的交战完全呈现出一边倒的不利态势。
当时解放军机械化步兵营的主要反装甲武器是65/78式82毫米无坐力炮系统。而基层步兵班则主要依赖69式40毫米火箭筒,但该武器存在着射程过短的致命缺陷。
解放军装备的86式履带步兵战车采用了独特的73毫米低压滑膛炮设计。这款火炮系统实际上是在SPG9型73毫米重型火箭筒的技术基础上改进而来,虽然配备了穿深达390毫米的破甲弹,但整体性能仍存在诸多局限。
当解放军陆军为每个装甲步兵班配备86式步兵战车时,整个坦克师的武器装备配置将达到相当可观的规模:120套红箭-73反坦克导弹系统、120门各型反坦克火炮以及120挺7.62毫米口径的重型机枪。值得注意的是,每个步兵排还会额外装备红缨5型单兵防空导弹系统,这将显著提升部队的防空作战能力。
这样的火力配置使得解放军在防御作战中能够有效应对苏军摩托化步兵师的进攻压力,同时在进行突破作战时也能显著降低部队的伤亡率。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军方高层对86式步兵战车的整体作战效能始终持保留态度,这种不满情绪直接导致了该型战车未能实现大规模量产和全面列装。
导致86式步战车性能不足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其武器系统方面:该车配备的73毫米低压滑膛炮由于缺乏现代化火控系统支持,在实际射击中往往难以保证足够的命中精度。其搭载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系统更依赖炮长的目视观察和手动操作,这种落后的制导方式在现代战场上显得尤为致命。更令人担忧的是,该型战车炮塔正面装甲仅23毫米的防护水平,在现代化战场上几乎形同虚设。
如果将86式步战车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兵战车进行横向对比,其性能差距就更加明显:无论是苏制BMP-2配备的30毫米机关炮和A-5反坦克导弹系统,还是美制M2"布雷德利"战车装备的25毫米链式炮和"陶"式反坦克导弹,都让86式步战车相形见绌。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86式步战车作为苏联BMP-1步兵战车的仿制品,本身就继承了原型车存在的诸多设计缺陷。更不利的是,中国获得的还是苏联专门为出口市场开发的"猴版"BMP-1,其性能相较苏军自用版本已经有了明显缩水,这进一步放大了86式步战车的固有缺陷。
解放军装甲兵部队对86式步兵战车的性能缺陷有着清醒认识,但在当时的装备条件下却难以找到更优选择。
20世纪80年代,解放军装甲部队面临严峻的装备代差问题,与苏军摩步团的机械化程度存在明显差距。
苏军一个标准摩步团不仅配备40辆T-62主战坦克,还装备了139辆BTR-60/70轮式装甲车和9辆专业反坦克导弹车,这使得解放军老旧的63/89式装甲输送车完全处于劣势。
引进86式步兵战车后,解放军坦克师终于获得了与苏军摩步团正面抗衡的基本能力,虽然在与装备136辆BMP-1/2的苏军机步团对抗时仍显吃力。
在"有总比没有强"的现实考量下,中国于90年代初期正式启动86式步兵战车的量产计划,这款装备成为解放军机械化部队的重要支柱。
作为解放军首款大规模列装的专用步兵战车,86式不仅显著提升了部队的机械化水平,其后续改进工作也随即展开。
关于86A式步兵战车的改进:
BMP-1原装的73毫米低压滑膛炮存在严重缺陷,其配套的0G-15V杀伤榴弹引信可靠性问题导致早期型号不得不拆除半自动装填机构。
针对这一问题,86式战车研发了新型73毫米钢珠杀伤榴弹,该弹种内置上千颗钢珠,爆炸后可形成0.5×0.4×0.1米的弹坑,但实战效果提升有限。
为增强火力,解放军决定换装更先进的机关炮系统,1988年试装了源自WZ551轮式战车的WA314T炮塔。
这款改进型炮塔配备了由87式高射炮改装而来的25毫米双管机炮,其发射的曳光穿甲燃烧弹能在1500米距离击穿BMP-2战车装甲,改进型号被命名为86-1式。
然而25毫米机炮体积过大,只能外置在炮塔顶部,这种布局导致无法安装反坦克导弹发射器,使得86-1式丧失了重要的反装甲能力。
在缺乏装甲力量配合的作战环境中,86-1式步兵战车即便面对苏联二线摩托化步兵师配备的T-55中型坦克时,也完全不具备单独对抗能力。
苏联军队的机械化步兵师和摩托化步兵师都保持着相当规模的坦克编制,这使得当时中国装甲部队在装备性能上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步兵战车由于缺乏有效的反坦克手段,在防御敌方装甲突击时将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
若将86式和86-1式步兵战车混合编入同一个机械化步兵连或排级单位,由于两种车型使用不同规格的弹药,这种混编方式必然会导致后勤补给系统出现混乱,进而严重影响部队的协同作战效能。
正是基于这些实战考量,86-1式步兵战车最终未能通过军方严格的作战评估。
到了1999年,我国军工系统成功研发出了装备先进火控计算机的99式通用单人炮塔系统,该武器平台整合了30毫米自动炮和红箭-73C反坦克导弹,其综合火力性能实现了质的飞跃。
这款仿制自俄罗斯的30毫米自动火炮系统具备4000米的有效射程,标准弹药配置包含125发穿甲弹和225发高爆弹,能够有效摧毁轻型装甲目标、野战防御工事、人员集群以及低空飞行的直升机和低速攻击机等目标。
新型红箭-73C反坦克导弹采用了电视测角配合导线传输指令的制导方式,彻底摆脱了早期型号需要人工目视瞄准和手动操控的限制,从而显著提升了导弹的命中精度,解决了原版红箭-73导弹射击精度不足的致命缺陷。
86A式步兵战车在装甲防护方面未能实现突破性发展,其设计标准依然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战场的防御需求水平。
该型战车在实战中必须依赖完整的火力支援体系才能发挥作战效能,若缺乏体系支撑,其薄弱的防护性能将面临严峻挑战。
从整体设计来看,86A型与苏联BMP-2步兵战车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尽管在技术代差上落后一代,但在实际作战性能上仍可与之相媲美。
该车型的战斗重量控制在13.3吨的轻量化水平,配备的215千瓦四冲程水冷柴油发动机为其提供了可靠的动力保障。
在公路行驶状态下,86A型可达到65公里/小时的最高时速,而涉水行进时则能保持7-8公里/小时的速度。
其陆上续航能力达到460-510公里的标准,水上续航距离为100公里,展现出良好的机动性能。
该车型具备出色的越野能力,可攀爬58%的陡坡,并能克服0.6-0.8米高度的垂直障碍物。
在跨越壕沟方面,86A型可轻松通过宽度超过2米的壕沟。
相比之下,BMP-2步兵战车的战斗重量略高,达到14.3吨,搭载的冷柴油发动机功率范围在257-294千瓦之间。
虽然BMP-2的动力输出更强,但由于重量增加,其整体机动性能与86A型基本持平。
BMP-2在公路续航能力上稍占优势,比86A型多出约100公里的行驶距离。
BMP-2步兵战车搭载的2A42型30毫米自动火炮采用导气式自动装填机构,其独特的双室炮口制退装置有效提升了射击稳定性,在连续射击时仍能保持较高的命中率,理论最大射速能达到每分钟800发的水平。
作为对比,86A式步兵战车配备的30毫米自动火炮技术源自俄制BMP-3战车的2A72型后坐式自动炮系统,这款武器系统采用简化的机械结构设计,整体重量较轻且占用空间较小,但由于采用后坐原理而无法加装制退装置,导致其在300发/分钟的射速下射击精度相对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86A式步兵战车在火控系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数字化程度和反应速度都要优于BMP-2步兵战车所采用的系统。这两款战车都配备了反坦克导弹系统,其中红箭-73C和9M113均具备800毫米均质钢装甲的破甲能力,但后者采用更先进的制导技术,在最大射程、飞行速度等关键指标上更具优势。
在装备出口方面,中国在完成86型步兵战车量产后,面向原装备苏制BMP-1战车的国家提供了包括炮塔总成、动力包组件、行走系统在内的多种升级部件,但始终未进行整车的对外销售。
为拓展外贸市场,中国军工企业创新性地将86型步兵战车的炮塔系统与85式装甲输送车底盘相结合,这款改进型装备于1991年投入批量生产并成功出口多国,其综合火力性能接近标准型86式步兵战车。
后续发展过程中,中国军工企业又在WZ551系列轮式装甲车底盘上成功集成86型战车炮塔系统,这一组合方案凭借出色的机动性和火力性能同样获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86A式步兵战车作为解放军陆军现役主力装备之一,其装备数量依然相当可观。
这款战车采用的通讯系统仍停留在传统的调频电台阶段,导航系统也仅配备基础的方向指示装置。
在现代化作战环境中,这种配置使得该型战车难以接入重型合成营构建的数字化战术网络体系。
由于缺乏先进的信息化装备,部队在作战时不得不依赖语音通讯来指挥86系列战车,这严重制约了战场信息的实时共享。
这种技术代差显著削弱了重型合成旅的整体作战效能,使其成为部队信息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军已开始列装新一代04系列履带式步兵战车。
04式步兵战车在火力配置和外形设计上借鉴了俄制BMP-3战车的优点。
而升级版的04A型更是在自主导航、电子对抗、数据链集成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当前我军装备更新面临较大挑战,大量老旧装甲车辆亟待替换。
受限于军工产能,短期内无法满足所有部队换装04/04A型战车的需求。
因此,86系列步战车仍需在部队中继续服役以填补装备空缺。
86式步兵战车从服役之初就存在技术滞后的问题。
但它的列装让中国陆军积累了宝贵的步坦协同作战经验。
同时也为军工部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研发平台。
通过研究该型装备,我国军工人员深入掌握了步兵战车的设计原理。
在借鉴苏制装备优缺点的过程中,中国军工实现了从模仿到创新的跨越式发展。
#AIGC热点大赛#